說出了很多我想說的
--
「就歷史研究來說,他們的觀點起碼比最新的學術研究晚了五十到七十年。而這個觀點卻不成比例地大,大到妨礙學生瞭解其他文明。」金仕起專研中國史,他指出:根據研究,早在數千年前,中國就透過北亞草原的活動,跟西亞、歐洲連在一起;我們常說的「絲路」,就是中西文化交流最具體的例子。
金仕起說:「課本在這種史觀下,很少介紹中國以外的文明。連日本、韓國離我們那麼近,課本都幾乎只談他們的儒學、漢化。他們只有儒學嗎?」
「再說,來台工作的東南亞人越來越多,我們對中南半島的文明卻不瞭解,要怎麼看他們?」
「現在的年輕人,拿起手機上網,就能和全世界的人連在一起,可是他們在學校卻要被『中國史觀』綁住,不瞭解其他文明,未來要如何跟人相處?」
花亦芬也提起當前網路時代的特色:「現在的學生,活在網路時代,隨時可以看到與課本不同的觀點,以及歷史真相。當他們發現老師照著課本告訴他的,和他知道的不同,甚至不是真相,會怎麼想?」
「世界已經改變,越來越多元,過去的觀點不再能保障年輕人的未來。我們應該反過來看怎麼幫年輕人,而不是用過去那套來框住年輕人。應該從小讓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,也就是培養思考、熱愛學習、探索的能力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