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


說出了很多我想說的

--

「就歷史研究來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說出了很多我想說的

--

「就歷史研究來說,他們的觀點起碼比最新的學術研究晚了五十到七十年。而這個觀點卻不成比例地大,大到妨礙學生瞭解其他文明。」金仕起專研中國史,他指出:根據研究,早在數千年前,中國就透過北亞草原的活動,跟西亞、歐洲連在一起;我們常說的「絲路」,就是中西文化交流最具體的例子。

金仕起說:「課本在這種史觀下,很少介紹中國以外的文明。連日本、韓國離我們那麼近,課本都幾乎只談他們的儒學、漢化。他們只有儒學嗎?」

「再說,來台工作的東南亞人越來越多,我們對中南半島的文明卻不瞭解,要怎麼看他們?」

「現在的年輕人,拿起手機上網,就能和全世界的人連在一起,可是他們在學校卻要被『中國史觀』綁住,不瞭解其他文明,未來要如何跟人相處?」

花亦芬也提起當前網路時代的特色:「現在的學生,活在網路時代,隨時可以看到與課本不同的觀點,以及歷史真相。當他們發現老師照著課本告訴他的,和他知道的不同,甚至不是真相,會怎麼想?」

「世界已經改變,越來越多元,過去的觀點不再能保障年輕人的未來。我們應該反過來看怎麼幫年輕人,而不是用過去那套來框住年輕人。應該從小讓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,也就是培養思考、熱愛學習、探索的能力。」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「歷史是由生於現代的我們,對於過去的探問。為了當下自身生活的理解,或是為了決定今後必須前進的方向,歷史對我們才有必要性。但是,『現在』轉眼間就成了過去,『現在』的模樣也不斷在變化著。對於過去的探問,當然也應該同樣不時地更動。該用什麼觀點看待過往,過去什麼是重要的,對於每個人,每個團體,還有每個時代,都不一樣。對過往的解釋和理解,絕非一成不變,並不是只有一種方式。」 「現代應該有現代所需要的歷史認識。當人們對於自身的問題認真的討論,嘗試催生新的歷史認識之際,力量就產生了,而時代的齒輪又一次開始走動。現在對歷史學者而言,最重要的不是忠實地遵循學界的『常識』,而是拋開過去的想法,提出符應時代的構想。」 「現代人所需要的歷史觀點是什麼呢?那就是新的世界史。所謂的世界史,是以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為基礎,為了深刻且持平地理解在今日全球化世界發生的各式各樣事件,並訂定社會將來走向,進而產生的必要教養。」 ──羽田正
以臺灣為起點,描繪屬於未來的全球歷史。
View all posts